嗨,又见面了!
上期我们分享了一部分病案首页的重点项目的书写规范,这期将继续为大家讲解:
6.入院途径
指患者收治入院治疗的来源。分为:1.急诊;2.门诊;3.转入;9.其他。
注意:正确填写入院途径有助于了解患者来源、判断是急诊还是择期入院手术的情况,同时也是判断外院转入患者不纳入DIP支付范畴的重要依据。
常见案例:
定期入院行化疗的患者,从门诊入院应选择“2.门诊”;若患者入院前因发热、白细胞低等情况先行到急诊处理,处理后收入院时,则应选择“1.急诊”。
7.病理诊断
指各种活检、细胞学、组织学检查及尸检的诊断,包括术中冰冻的病理结果。
注意:
①出院时石蜡病理未回报,应填写“病理结果未归”,不可填写“-”;
②出院时石蜡病理已回报,应填写具体石蜡病理结果,同时根据病理结果修改出院诊断,不可仍填写肿瘤或肿物;
③出院时石蜡病理未归但有冰冻病理结果(特别是根据冰冻病理结果决定术式),病理诊断应填写为“冰冻病理结果+石蜡病理未归”;
④病理诊断应明确病理标本来源和部位;
⑤病理号应与病理标本编号相符。
意义: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医院诊疗水平和处理疑难疾病的水平。
常见案例:
出院时病理结果已经回报,首页病理诊断漏填,或填写内容不全。如病人诊断右下肺腺癌,正确病理诊断应为右下肺腺癌,并填写相应的病理号。
8.入院病情
指对患者入院时病情评估情况。将“出院诊断”与入院病情进行比较,按照“出院诊断”在患者入院时是否已具有,分为:
1.有:该诊断入院前已明确,即“入院时有,且知道,且诊断明确”;
2.临床未确定:该诊断入院时未明确或入院时为可疑诊断,即“入院时有,且知道,但诊断不明确”;
3.情况不明:该疾病入院时未被发现,入院后经过检查发现,即“入院时有,但不知道”;
4.无:住院期间新发生的疾病,即“入院时没有”。
常见案例:
某些在短期住院时不太可能发生、入院时已经存在但入院后发现的疾病,如肿瘤、原发性高血压、肾结石、肝囊肿、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入院病情应选择“3.情况不明”,而不应选择“4.无”。
9.治疗转归
指对患者出院时病情评估情况。分为:
1.治愈:指疾病经治疗后,疾病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恢复。如果疾病症状消失,功能只受到轻微的损害,仍可以记为治愈。
2.好转:指疾病经治疗后,疾病症状减轻,功能有所恢复。
3.未愈:指疾病经治疗后未见好转、无变化或恶化。
4.死亡:指住院病人的死亡,包括未办理住院手续而实际上已收治入院的死亡者。
5.其他:包括疾病在入院后未进行治疗的、正常分娩等。
注意:当出院情况为4,应与离院方式中的5(死亡)相一致。
意义:治疗转归是反映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0.离院方式
指患者本次住院出院的方式。分为:
1.医嘱离院:指患者本次治疗结束后,按照医嘱要求出院,回到住地进一步康复等情况。
2.医嘱转院:指医疗机构根据诊疗需要,将患者转往相应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3.医嘱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指医疗机构根据患者诊疗情况,将患者转往相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诊疗、康复。
4.非医嘱离院:指患者未按照医嘱要求而自动离院,此种出院并非由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决定。
5.死亡: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
9.其他:指除上述5种出院去向之外的其他情况,极少被使用。
注意:病程记录治愈或好转,请示上级医师准予出院,为“1.医嘱离院”;医院医院康复,为“2.医嘱转院”或“3.医嘱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若未治愈或好转,由于个人原因要求出院或患者临终前家属放弃抢救治疗签字出院,为“非医嘱离院”。
离院方式为2或3时,需填写转入医疗机构的名称,用于统计“双向转诊”开展情况。
意义:离院医院治疗后的去向。是分析非医嘱离院原因,考察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实施情况的重要数据源,医院分级诊疗的重要指标,医院服务能力、医疗质量有重要价值,对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1.31天内再住院计划
指患者本次住院出院后31天内是否有诊疗需要的再住院安排。如果有再住院计划,则需要填写目的。
意义:是区分患者出院31天内非计划再入院和计划性再入院的重要依据。
常见案例:
患者出院后有31天内再入院续行化疗的计划。
图文:杜静、姚青
编辑:姚青
审核:苏凌璎、杜静
这期我们的分享就到此结束啦!
下期将重点讲解首页的出院诊断和手术及操作
再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