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蜡 >> 石蜡发展 >> 正文 >> 正文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一定不懂

来源:石蜡 时间:2025/3/16

大家好,这里是女神精读书屋。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来聊一个字——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的这首《爱莲说》你一定学过,我与这首诗还有一段小小渊源。

因为我名中带一“连”字,但是并非是莲花的“莲”,当时虽然年龄还小,但是男女之间的情愫已经隐隐约约开始萌芽,虽然它是稚嫩不成熟的。同桌是一个很可爱的男生,自从学完这首诗他每天最起码在我面前朗诵10遍不止,讲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时声音变得格外大,所以这首诗我现在都是脱口而出,而这首诗带给我的也是学生时代很美好的记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代的周敦颐用短短几个字把莲花的特点和自己对于莲的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周敦颐所一定不知道的“莲花效应”

那我在想,周敦颐先生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莲为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吗?

其实这来源于神奇的“莲花效应”。

青蛙“扑通”一声跳到了水里,然后溅起的水花洒到了荷叶上,水花成了一颗颗珍珠,滚啊滚啊滚啊滚,最后“丢”的一声掉到了水里。

你无论在它身上洒多少水,都湿不了它的身子。

20世纪70年代,波恩大学的植物学家巴特洛特在研究植物叶子表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可以防水的叶子表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发现,莲叶表面的特殊结构有自我清洁功能。所以这一自洁功能有被称为“莲花效应”

角质层主要由角质和蜡质成分构成。大约4.5亿年前,第一个水生植物正是由于进化生成了角质层,从而适应陆地环境转变为陆地植物。

植物表皮蜡质是覆盖在陆地植物表面的一层白色晶状物,是一种疏水有机混合物。表皮蜡质的形态学表型多种多样,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常见的形态主要包括丝状、管状、杆状、平板状、颗粒状及片状6种。

而莲叶的正面蜡质结构主要为不规则的颗粒状,背面蜡质结构则为杆状为主。

如果你养多肉的话你会发现它的很多多肉的表面就会有表皮蜡质,比如桃蛋儿,特玉莲,你爱吃葡萄就会发现葡萄上面也会有蜡质表皮,而如果你把它弄掉,他很快就会坏了。

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植物表皮蜡质就像是下雨时候人类穿的雨衣一样,是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最外一层屏障,它在应答外界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抑制植物表面水分流失、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侵害等,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外界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莲花效应”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荷叶的疏水表皮,实验表明,蜡质提取前,水珠能够呈现完美球形立在莲叶表面,随其滚动能够带走污染物颗粒。而蜡质提取后水珠则不能再立于莲叶表面,莲叶的自我清洁作用减弱。

所以说,是蜡质成就了周敦颐的这《爱莲说》。

而经过科学家提取的蜡质在多方面得到了应用,成为药品、化妆品、纺织品、纸、蜡烛、油墨、润滑剂等商品的制备。

此外,植物蜡质经处理后还可用于水果表面打蜡,蜡在水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不仅可以保护水果外皮,提高光泽度,还可以防止水果水分蒸发,保留水果鲜香。而且,打蜡后病菌也不容易侵入,可以防腐防虫。

植物蜡绿色环保,且具有可再生特性,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众多领域,比石蜡更具有市场优势。

通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一件事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东西。原来荷叶上的一粒粒的小水珠蕴藏的竟是这么深奥的科技,周敦颐一定是不知道的。

女神精读书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