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蜡 >> 石蜡介绍 >> 正文 >> 正文

壮丽70年武义国有企业篇革故鼎新凯歌前行

来源:石蜡 时间:2022/8/15
北京医院治疗皮肤科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25/8622627.html

年武棉生产线

风正海阔千帆竞,百尺竿头再攀登。如果说,百花竞放的民营企业是经济蓬勃生发的活力源泉,那么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则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始终,为城市宏大蓝图的实现培土夯基、立柱架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有企业历经国企改革的脱胎换骨,转型升级的再焕生机,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推动了武义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

历史既要走向纵深,也要横向跨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工业设置贸易壁垒,为此,中国只得依靠自身谋出路、谋发展。新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成立时,都面临资金紧缺的问题。彼时,做企业必须像打仗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老国企人来说,国企不仅是今天的五百强,更是昨天没有钱的日子,卷起来的袖子,喊出来的口号,成为突击手上最苦最难的岗位。事实上,后者才是国企在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荣光。

武义县在年筹建武义有机化工厂,迈开了国有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武义有机化工厂,位于县城西牛尾巴山,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投资万元,于年陆续投产。原设计主要产品为:尼龙、癸二酸、烧碱、氯油、沉淀磷酸钙等。

同年,浙江省工业厅和武义县委决定在塔山脚下创建武义最大的国企——武义棉纺厂。年11月,招收第一批高中生和转业军人组成26名职工,当年12月9日又招收第二批名工人(男工11人)。新厂房拔地而起,机器声隆隆悦耳,金梭银梭编织起武义人民美好生活。

武棉老厂长、老书记顾金罗在武棉建厂50周年座谈会上回忆,年,他作为技术员来到武义棉纺厂,最早一批里年纪最小的,当时还有幸参与了选址工作。“当初的条件非常艰苦,工厂车间里,一年四季都是又热又闷。温度在30度上下,相对湿度却有80%以上。车间里棉毛翻飞。由于太热太潮,棉线经常断头。冬天,屋顶较冷,热气在屋顶上凝结成水珠,掉到织机和布匹上。”

同为老厂长的徐汉钱是年的第一批职工。“当年我19岁就到宁波棉纺厂当学徒参加培训了,回来后在武义棉纺厂从普通职工干到班长,再到车间主任、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厂长、书记……”在这期间,武义棉纺厂也像徐汉钱个人成长一样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全县人民骄傲的成就。

年,一万锭纱锭试产成功。共和国成立,土改、三反五反、合作化、人民公社……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国家历经多少艰辛曲折。武义棉纺厂的成功创建和新产品流金淌银运出厂门,让全县人民欢心鼓舞、扬眉吐气。上个世纪70年代,武义棉纺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白羊”牌纱线获得“浙江名牌”称号。年,武棉拥有二万锭绵纱生产线,产品除棉纺还延伸至棉布,内销开始转向出口。年代末,武棉职工很快突破人,最鼎盛时期全厂有近名职工,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一半以上。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纺织工人在飞速运转的纺织机前勤勤恳恳、飞梭走线,用自己的青春和劳动创造了武义县工业史上的奇迹,纺织行业更成为上个世纪武义县创汇大户和经济创收的一面旗帜。

粉尘密度大,对肺很不好,而棉纺厂车间里总是棉絮翻飞,每个人的头上都粘满了棉絮而成为“白毛女”。因为机器轰鸣声巨大,在车间里说话,必须揪着对方耳朵喊,否则根本听不见,纺织女工群体里耳病的发病率很高。

当年工人们下班后,自行车铃声一片,或集体步行来厂区林荫中,清瘦面容上笑意荡漾;锅炉房里烧水的师傅,洗澡堂里氤氲的水蒸气;老工厂旁边有工会俱乐部,家属区走廊里的蜂窝煤炉子,还分布着学校、医院、商店、菜场和全县菜肴最丰盛厨师最繁忙香飘十里的职工大食堂。一个工人的一生,就像螺丝帽和螺丝钉紧紧拧在一起,一辈子不出厂区,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一个厂区默默走完……老工厂让一代人的记忆,如此绵长。

印象最深刻的是,很多纺织女工衣着时髦,头发烫着大花,身穿布拉吉(连衣裙)。在那个全国人民都是清一色“灰黑蓝”的年代里,她们走在街头,是一道流动的风景。周银娣曾被评为武棉劳模女工,“我非常热爱在武棉的时光,热爱切想念。”因为纺织车间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一年四季工人都穿短袖、单裤、凉鞋,大冬天总能见到匆匆跑回家给孩子喂奶的女工。她们随意披件厚外套、露着脚脖子奔跑在厂区和宿舍间的小道上,饱满的青春一路招遥,一路飞扬。

“单位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往事如烟,提起曾经的辉煌,老纺织工人眼里闪烁着泪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还记得老厂的小卖部吗?

记忆里的时间,我总怀念在厂里的日子。

斑驳的树荫,布满爬山虎的红砖墙;

齿轮转动的鼓鼓声响,工人闲暇时的欢声笑语;

总在记忆里流转。

记得老师傅语重心长地言传身教;

记得机床上嘈杂的声响与零件初露真容的欢欣;

记得隐没于林间的铁锈味和花草清香的交错味道;

时间走得很快,也走得很慢。

进入21世纪改制转型后,老武棉涅槃重生,进入了“沪江时代”,开启了武棉发展新的篇章,“白羊”牌商标连续多年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沪江”牌缝纫线被浙江省科委推荐为省高新技术产品,“柳青”牌缝纫线在国内销售名列前茅,沪江线业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专业的制线企业之一。新一代武棉人继承着老一代的武棉精神,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奇迹。

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初期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时期。年11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0世纪80年代初,武义有机化工厂已经连续多年亏损,亏损金额达多百万元。年,转业军人管明达被委以重任,调派到武义有机化工厂任党委书记。

“让有机化工厂扭亏为盈!”当时的县领导交给管明达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保证3年内实现扭亏为盈目标!”管明达却拍拍胸脯,二话不说立下了军令状。在部队里待了28年的管明达,浑身上下都是钢铁般的血性,他下定决心要令这座失去光泽的化工厂涅槃重生!

来到厂里后,管明达立即召开座谈会,摸清底数。座谈会上,管明达发现厂内存在三个问题:组织不健全、职工思想混乱、产品不对路。会后,管明达立刻提拔两名责任心强的技术员为副厂长,同时每个生产车间配备好主任和书记,每个生产小组选好组长。随后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会场上拉起“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扭亏为盈打好翻身胜仗”的横幅,鼓舞员工信心。

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其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而当时在计划经济为主时期的有机化工厂,主要生产烧碱和氯化石蜡等产品,烧碱年产量只有吨,没有什么利润,还造成严重的亏损。氯化石蜡生产一吨能赚多元,但省拨氯化石蜡原料却只有30吨。由于指标有限,氯化石蜡生产小组只有一个。要想扭亏为盈,必须提高氯化石蜡产量。

为此,管明达派出3个小组前往北京、南京、湖北等地购买原材料,并实行奖励制度,购买原材料越多,奖励越高。最终,3个小组陆陆续续购买回几百吨原材料,管明达也将原有的1个生产小组扩大至3个,第二年马上实现盈利30多万元,每个人都分到了10元奖金。此时,时任兰溪味精厂副厂长的金德水因厂里急需烧碱来武义有机化工厂找到了管明达,提出由他提供资金扩建武义有机化工厂烧碱生产线,由年产吨扩建至吨。认真思考后,管明达决定和兰溪味精厂合资联营,有机化工厂成为武义第一家合资联营企业。

年有机化工厂固有资产原值万元,职工人,其中技术人员23人。全厂设烧碱、氯产品、锅炉、机修四个车间。产值万元,利润万元。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仿佛已经预料到全球化的状态:“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有机化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往全国近百个厂家,其中氯烃-50远销东南亚。年,有机化工厂盈利多万元,成为武义县利润最高、纳税最多的企业。

年,武义县所属全民所有制(简称国有;在计划经济时代,称地方国营)工业企业52家,固定资产原值万元(净值万元),职工年平均人数人,工业总产值该年价万元(按不变价万元),工业净产值万元,利税总额万元。

在体制变迁中促进凤凰涅槃

年3月,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经营原则。武义县国有企业开始大规模进行体制变迁尝试。

年,武义县推行第一轮厂长(经理)承包经营目标责任制。全县56家国有工业企业中有23家与主管部门县经委签订一定三年(年-年)承包经营目标责任书,实行承包经营。

年,开展第二轮国企承包经营目标责任制,各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武义县出台搞活县重点骨干企业的24条扶持政策。银行向25家重点骨干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亿元,县财政部门对水泥厂、酒厂等骨干企业给予产品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年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到期。此时,国有工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等弊端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随着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为搞活国有工业机制,由承包经营深化到产权制度改革。年,武义县开展企业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有机化工厂、酒厂、水泥厂、机床厂、印刷厂、矿山公司、第二酒厂等7家企业首批改组为股份合作制。法定企业名称由“厂”改为“有限公司”,重新登记注册。

年是国有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工业企业59家,从业人员人,固定资产原值万元,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万元(按价万元),销售收入现行价万元,技改投入万元,利税万元,达到了“八五”时期历史最高水平,赢得“兰溪大将,武义小老虎”美称。

1年,根据县委〔〕36号《关于武政[]46号和县委〔〕46号文件的补充意见》、县委[]46号《关于进一步加快企业改革转换职工身份的补充意见》,54家国有工业企业除9家垄断性行业外,进行全面改制。职工转换身份,补偿安置,自谋职业;企业实行破产清算、竞价拍卖、整体出售等改制形式,全面完成国有资产产权制度的变革工作。2年至5年,除5家国有企业外,其他国有工业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转入民营化经营,企业性质、职工身份、管理体制、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企改制后,地方财政收入并未减少。棉纺织厂、机床制造有限公司、锅炉厂通过破产、出售改制成民营企业后,连年成为县50强纳税大户。5年,沪江纺织印染(集团)有限公司(原武义棉纺织厂)、机床制造有限公同、双锋锅炉制造有限公司3家民营企业年上缴税金总和是改制前全部国有工业企业缴纳税金的2.37倍。

援史以寻根,根是一切丰茂之源。国企如是,一切亦如是。知其所来故知其所往,这才是我们寄望于国企之所在。

(本版图片由武义县档案馆、朱谢旻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