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蜡 >> 石蜡介绍 >> 正文 >> 正文

人教九年级上册化学笔记一,持续更新

来源:石蜡 时间:2025/4/10

派蒙回来啦!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2的内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先来看绪言,一般来说,许多学科的绪言都是简单的介绍这门学科,但是在化学这一科,绪言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0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0-1化学研究的是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有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0-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它的主要内容是: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分子和原子说构成,元素说组成

0-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写了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0-4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好啦,绪言就这些内容。接下来一起看看第一单元,这一单元需要了解的内容有:

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1-1在P6~P7中常见的化学式

备用图,表格好像渲染不出来

1-1-2大理石与石灰石反应现象: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气泡产生,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物:二氧化碳气体等)

1-1-3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派蒙注:这里的“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和“生成其他物质”在有些题中也会问有没有新物质生成。一般来说,形态改变(如铁块被压成铁片)、状态改变(如冰融化成水)属于物理变化。)

1-1-4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也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为物理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就是化学变化。)

1-1-5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一般来说,我们只需要记住“色、态、味”——颜色、状态、气味;“三度两点”——密度、硬度、溶解度、熔点、沸点即可。

1-1-6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一般来说,常见的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这个考试经常考)、酸碱性等。

1-1-7密度(物理知识)、通常状况和标准状况

密度的单位通常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或克每立方厘米(g/cm3);

气体的密度通常用克每升(g/L)或克每毫升(g/mL)来表示。

通常情况一般是指.kPa(一般取kPa,以后统一取该数值)、20℃的环境;

标准状况一般是指kPa、0℃的环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2-1拉瓦锡使化学研究走上定量化

1-2-2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

颜色:白色;状态:固态;硬度:质软(可用小刀切下);溶解性: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燃着中:观察实验现象以及烛焰各部分温度、生成产物

(1)实验现象:发光,放热,[冒黑烟(这是不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观察到火焰分为三层。

(2)火焰的分层:由外至内分别为外焰、内焰、焰心(如下图)。用一根小木条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可以发现外层最先变黑(碳化),内层碳化很轻,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3)用一个干冷烧杯罩在烛焰上,片刻后取下烧杯,可以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即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

(4)再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罩在烛焰上,片刻后取下,可以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派蒙注:有些题会只使用一个烧杯,即把(3)中的烧杯立刻取下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也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综上,蜡烛燃烧生成的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如下。

这个反应没法写方程式,化学式不确定

3.熄灭蜡烛:观察现象与复燃蜡烛

(1)熄灭蜡烛:发现有白烟生成。(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雾”是液体的小液滴,“烟”是固体的小颗粒。

(2)复燃蜡烛:用一根燃着的火柴迅速点燃产生的白烟,发现蜡烛复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1-2-2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已知信息: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的浑浊液。(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若使用燃着的木条则燃烧更旺,这是检验氧气的方法)

(3)空气主要是由下面几种物质组成的。

空气主要是由氮气(N2)、氧气(O2)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CO2)、水蒸气(H2O)等。

2.收集空气样品:取两个集气瓶盖上玻璃片,这样就收集完两瓶空气样品。

3.收集呼出气体样品(排水集气法,第二单元的制取氧气也会采用这种方法):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避免留下气泡影响实验结果),连同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中缓缓吹气,直到瓶口有大气泡产生(证明已经收集满)为止,然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后正立着拿到实验桌上(呼出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4.插入燃着小木条:观察现象及结论。

现象: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

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的少。

5.滴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及结论。

现象: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的少。

6.对着玻璃片哈气:观察现象。

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另一块玻璃片有水雾出现。

...太困了随便排下版,祝各位逢考必过!

emmm...当封面必须传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