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繁花锦簇,医院病理科捷报频传。继科室荣获“山东省病理质量控制先进单位”、科室负责人侯刚教授荣获“山东省病理质控工作突出贡献奖”之后,科室副主任医师李晓梅和主治医师林敏又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中心举办的分子病理MDT展示与知识竞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一个个颇具影响力的奖项、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有力展现了医院病理科的综合实力和业务水平。多年来,医院病理科全体医务人员坚守初心、履行使命,敬业奉献、积极进取,着力打造了特色鲜明的“知微见著、奉献人生”的服务品牌。
在“幕后”默默工作
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医院必设科室,病理科的首要职责是开展病理诊断,进而为临床医生制定诊疗方案、评价疗效以及估计预后提供科学帮助。现如今,伴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疾病的精细化分类和精准治疗的发展,病理科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也愈加突出。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医院病理诊断水平的高低,在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
“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把临床医生从患者身体上取下的病变组织、器官组织、黏膜组织等组织进行检查、取材、制片,再通过显微镜进行科学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其它实验室检查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进而查找病因、给出结论。”侯刚表示,正是因为病理科医生与临床有着密切联系,往往被称为“医生的医生”。
“打一个比方来说,临床医生的工作犹如‘隔皮猜瓜’,他们根据影像学等检查手段的结果猜测西瓜是红瓤还是黄瓤,而病理科医生的工作则像是用刀子将西瓜切开,更直观准确地看到西瓜的颜色,然后将信息记录下来传递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再根据诊断报告制定治疗方案。”侯刚表示,临床医生在台前与患者面对面,病理科医生则是在幕后与患者心连心,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患者提供最准确的诊疗服务,“就像是一台戏,如果将临床医生比作为演员,那么病理科医生就如同是幕后的编导。两者密切配合,才能确保这台戏的精彩。”侯刚说。
牢记使命勇向前
方寸之间见医者担当
一份新鲜的人体组织从病房或手术室送到病理科后,最终要制成玻片标本,需经过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脱蜡、染色等40余道工序。除少数工序是依靠现代化仪器来完成外,其余的工序全靠病理科医务人员手工操作,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
据介绍,各种人体组织送到病理科后,病理科医务人员首先要取材,取材的目的是为了选取最合适的组织制作病理切片。经过固定、脱水等工序后,医务人员再将选取的组织包埋在石蜡中。然后,技术人员会把组织切成4—6微米厚度的切片。切片后,经过捞片工序,技术人员将切片贴附在玻璃片上,再经脱蜡、染色等流程,最后才制作成在显微镜下观看的病理切片。在这一过程中,病理科技师、医师既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可以说,每一张切片都凝聚着病理科团队的心血。
玻片标本制作出来后,病理科医生就要借助显微镜以及各种现代化设备,同时依靠工作经验来分析人体是否出现病变、出现了哪种病变,之后再出具病理诊断报告。“一旦遇到罕见的病例,就需要查阅各类资料,或进行科内讨论,或采用远程会诊讨论,必要时还需要反复加做免疫组化、基因检测后才可能明确诊断。”侯刚表示,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差池,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医院病理科将工作人员分为术中快速病理组、快速石蜡组、常规诊断组等组别。作为病理科的“急诊”项目,冰冻切片(术中快速病理组的主要工作)要把3—5个工作日内完成的工作压缩在30分钟左右完成,对病理科技师和医师都是一个考验。取材后,技师要把组织放到零下25摄氏度的冷冻切片机中进行冷冻,几分钟后,再把冷冻好的组织进行切片、染色……最后,经过至少两位医师的观察、分析后,才发出一份完整的报告。为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出具最准确的诊断报告,病理科医务人员常常与时间赛跑。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所有病理标本要预先经过4%的甲醛(福尔马林溶液)处理,另外,在后续切片制作过程中,同样需要大量使用甲醛、二甲苯、酒精等试剂,这一些都会给医务人员的身体带来危害。然而,尽管工作繁忙且存在一定风险,但病理科医务人员无所畏惧,更毫无怨言,用付出践行着铮铮誓言。
技术发展无止境
时刻走在学科发展前列
为努力打造病理诊断“金标准”,让诊断结论更科学、更权威、更准确、更高效,医院病理科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病理质量控制体系,并针对病理诊断和技术设立了相应的质控小组,对日常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有力确保了诊断报告的“含金量”。
年6月,病理科在泰安市率先引进了快速石蜡组织处理技术,开展了常规病理快速石蜡切片诊断工作,实现了当日活检当日签发病理诊断报告。年9月,病理科被确定为首批“卫生部病理远程会诊与质控试点单位”。在侯刚带领下,病理科充分利用病理远程会诊这一平台,积极开展远程病理会诊工作。截至目前,病理科已为数千名患者进行了远程会诊,受到临床科室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自年开启肿瘤治疗多学科会诊模式(MDT),病理科作为MDT小组中必不可少的科室,在肿瘤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个体化治疗、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分子病理、肿瘤免疫检查点PD-L1的检测也成为肿瘤诊疗的关键点,而这些都离不开病理科分子病理检测技术的开展。目前,病理科已成功开展了多种肿瘤常见基因的分子检测及PD-L1检测,为肿瘤患者提供精准诊断,为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为让医务人员紧跟医学发展潮流,及时掌握诊疗规范,病理科每周开展一次业务讲座,每两周组织一次疑难病理大讨论,还不定期邀请知名临床与病理专家前来讲学和指导。同时,科室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人员“走出去”,通过外出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提升业务能力。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下,病理科医务人员恪守“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科训,不断开创医疗质量新局面。
“职业赋予我们神圣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就必须担负起这种责任。”侯刚表示,在科室每个人的心中,一张张玻片标本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承载着无数人的健康梦和家庭幸福。作为一名病理科工作者,唯有恪尽职守、尽心尽力,方能对得起所肩负的工作职责。
专家介绍
侯刚,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导,病理学科带头人,在多个省级和国家级学术团体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学组组长,山东省病理质控先进个人。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30余年,在肿瘤病理诊断方面有较深造诣。曾医院等级评审专家及省病理技术比赛评委。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6部,获省市科技奖多项。多次被中共泰安市委组织部、泰安市人事局记三等功、嘉奖,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记者/张伟通讯员/董晓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