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唯一的人脑库——浙大医学院中国人脑库,位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
自年11月收集第一例捐献大脑至今,已按照国际标准工作流程,收集、储存了例人脑组织。其中,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捐献大脑有44例,是捐献例数最多的病种。
11月18日,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实地探访了浙大医学院人脑库。
//零下80℃的超低温大冰箱可以使大脑样本维持在取材时的状态//人脑库设在浙大医学院一栋教学楼的一楼,约平方米,共两层。一楼是研究人员的办公室和脑库实验室,经过狭长的走廊,沿着楼梯往下走,地下一层就是脑库储存的核心地带。这里有几台零下80℃的超低温大冰箱,超低温可以永久保存大脑样本,使其中的基因、核酸甚至蛋白质成分保持稳定,也即维持于其取材时的状态。
打开冰箱门,里面是多层储存格,拉开其中一格,格子里面是小盒子,每个小盒子里面冷冻储存着已经被标记好了脑区的捐献者的大脑组织。盒子表面采用数字、字母标注了捐献者身份和脑区。
地下一层的另一侧,是脑组织样本常温存放室。在这里,捐献大脑的一部分被制作成了石蜡包埋的组织块,组织块还可以做成切片,其中一部分经由特殊染色程序制作成神经病理学诊断切片,脑库的神经病理学诊断老师将依据这些染色切片给每一个大脑做出最后诊断。明确诊断的脑组织样本,并在后续根据研究人员的申请报告提供给对方。
低温冻存的脑组织可用于提取RNA(核糖核酸,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而石蜡包埋的组织块切片后,除了可以用于上述神经病理学诊断,还可以用于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等一系列研究。
年,浙大医学院中国人脑库被国家科技部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成了国家级脑库。脑库执行副主任是浙江大学脑科学和脑医学学院包爱民教授,她的研究领域为神经精神性疾病发病机制。
包爱民教授介绍说,人脑库收集和保存捐献者的大脑及其生前病史资料,为每一例大脑做好神经病理学诊断(也称“最后诊断”,它往往可以纠正生前的误诊)然后向脑科学研究团队发送脑样本进行相关研究,以期最终找到人脑疾病的原因,开发相关诊疗技术和药物。
“人脑组织十分珍贵,我们要确保每个部分都能用于最需要的研究。”包爱民教授说,科研人员提出申请研究的脑区通常是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