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的某A,女性,今年已经80岁了,前些天内科同事叫我会诊,看需要不需要手术,考虑不考虑肺癌。
我们先来瞧瞧她的CT靶扫描图像:
病灶出现,是磨玻璃结节,轮廓清楚
瘤肺边界清,表面略有不平
边缘局部有细毛刺样征(紫色箭头)
轮廓清,瘤肺边界清楚,密度略显不均,有细毛刺征
密度不均,部分区域显得有点高,局部有细毛刺
轮廓清楚的磨玻璃结节
上图也见局部细毛刺征
病灶边缘部分
冠状位示病灶似椭圆形,有微血管进入(桔色箭头),轮廓与瘤肺边界清,内部密度略显不均杂乱
矢状位示病灶密度不均,有细毛刺征,整体轮廓与瘤肺边界清
影像印象:
这样的磨玻璃结节,是较为典型的恶性范畴的结节,因为轮廓与瘤肺边界清,而且密度不均,还有血管征与细毛刺征。假如再加上有随访过是持续存在的,则基本上就是肿瘤范畴的。但因密度还不算高,大概会是原位癌或微浸润性腺癌可能性大些,尤其是原位癌,因为微浸润性腺癌的密度应该还要稍高一点,当然也无法除外不典型增生,因为影像总是有交叉的,无法准确判定。但我们要知道的是:病灶是不是恶性范畴,有没有风险。刚好某A2年前就查出该结节的,当时也做过靶扫描,下图是2年前的图像:
可见大小与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临床考虑:
单从此灶目前影像来看,风险是不大的,因为一是没有实性成分,二是2年来进展不明显。如果年纪轻,可切除也可随访到有实性成分或有增大进展再来干预。但患者已经80岁了,是依据其年纪已经大了,手术有创伤,反正病灶进展不明显就不管它,等真若进展再考虑消融、SBRT等其他局部治疗措施呢?还是趁现在还能耐受手术,早点切了它呢?我想需要我一直强调的权衡利弊,综合考量。手术的有利因素:1、病灶位置在边缘部位,能楔形切除;2、单孔胸腔镜手术楔切手术风险小,创伤不大,恢复快;3、某A日常生活能自理,预计心肺功能等全身机能对手术能耐受;4、基本上肿瘤范畴的,随访2年没进展,也许5年会有进展,年纪越来越大,到时候手术风险更大,耐受性只会更差,所以现在是相对最早的时间了。手术的不利因素:1、年纪大了,怕手术与麻醉的风险。这要看手术大小,创伤情况,如果是这样的病灶,位置在中间,要切肺叶,则顾虑更多些;2、某A多年前因冠心病植入过冠脉支架,不过目前心功能还可以,也没有心绞痛等情况,说到底仍是手术耐受性问题;3、怕以后再长,会不会仍要再次手术。这是没有发生的事,真若再长磨玻璃结节,因为相对惰性,届时再随访到进展时考虑消融或SBRT也是可以的。所以综合评估,我觉得该定位后局部单孔胸腔镜下楔形切除为宜。
合并问题:
某A于年检查时上叶就这一处,但这次查其实还有一处病灶,只是不是那么典型的恶性,我们来看下:
上叶前段与后段交界附近另有一病灶,密度甚淡的斑片影,但似见血管进入(桔色箭头)
其紧邻的胸膜有增厚(蓝色箭头),磨玻璃部分密度淡,瘤肺边界部分区域显糊(砖色箭头),但有的边又是清楚些的(红色箭头)
总体轮廓较清,局部边界欠清,胸膜有增厚
邻近胸膜增厚,磨玻璃部分密度低,轮廓显散,不是圆形或类圆形的样子
此层出现实性成分(粉色箭头),磨玻璃部分密度密度过低(绿色箭头),胸膜有增厚。
胸膜的增厚与病灶内的实性成分似乎相连的
实性部分条状,且弯曲,周围有血管征(桔色箭头),磨玻璃部分密度过低(绿色箭头),整体轮廓还是看得清(红色箭头)
病灶密度低的部分过低,散在,且不均,胸膜侧略增厚,但不是牵拉凹陷的样子
淡的斑片影,轮廓相对较清,没有膨胀性
新灶印象:
这个病灶实性部分条状,与胸膜增厚相连,磨玻璃部分密度过低,更倾向慢性炎症,但因整体轮廓较清,瘤肺边界有的区域还是明显的,很可能是合并存在肺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如果单此灶,没有之前的主病灶,这个病灶只需半年或一年随访复查观察,即使在外周能楔切。但因为有前述病灶在,反正要考虑楔切的话,这个病灶也是可以顺带予以局部切除的。在表面同时楔形切了非常方便,而如果只切主病灶,这个放着,那么真是合并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话,以后数年内若有进展还是又要纠结手术及是否干预的问题,所以同进切了为妥。
合并疾病:
合并冠心病,放过支架,但前面说了目前心功能稳定。
最终结果:
我们予以单孔胸腔镜右上叶楔形切除(2处),手术顺利,术后标本如下:
后段主病灶
前段与后段交界处附近次病灶
下面是病理结果:
术中快速病理报主病灶也是不典型增生,我还想着术后石蜡病理可能会升级,应该是原位癌可能性大。但最后结果还是一样的:
上图为石蜡病理结果。
叶建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