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透过唐代诗人唐彦谦《咏葡萄》中的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葡萄园内藤蔓缠绕、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夏末秋初,坐在葡萄架下,吃着葡萄赏晚霞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不过受季节限制,这种惬意生活并非时时都有。然而,北京“葡萄常”打破局限,让“葡萄”能够四季常见。只不过,此时的“葡萄”不再是可以吃的水果,而变身为妆点我们生活的工艺品。
“葡萄常”的葡萄采用低温玻璃制作而成,为北京独有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之一。相传,“葡萄常”的名号与慈禧有关。一年慈禧太后过寿,严冬的慈宁宫竟然长出了一串串晶莹红紫的葡萄。她一问才知,这些葡萄竟是用玻璃制作的。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就赐给制作葡萄的蒙古人韩其哈日布一块牌匾——“天义常”。韩其哈日布因此改名常在,以假乱真的“葡萄常”也名动京城。
据“葡萄常”料器第五代传承人常弘介绍,这种葡萄工艺品之所以能够以假乱真,除了造型、颜色非常逼真以外,还因为其表皮挂着一层霜儿,不知道的真的会以为是刚刚摘下来的挂霜儿葡萄。而要做成一串这样的葡萄需经过11道工序,繁琐而辛苦。首先是围着炉子吹玻璃。传统料器所用玻璃含氧化铅,熔点低,葡萄常所用玻璃却在℃才液化。以特制铁管蘸取玻璃液,在另一端用嘴吹。先吹出一段玻璃管,再用玻璃管蘸料吹成玻璃球。根据葡萄的大小和形状,吹出的玻璃球也不同。吹好后留下约一厘米的管子剪断,以便安装。玻璃球很薄,一串葡萄需近百个玻璃球,也就二三两重。
透明的玻璃球变成水灵灵的葡萄,还要经过贯活、上色、上蜡、上霜和攒活等步骤。贯活是用棉纸紧紧裹住铁丝,塞到玻璃球的管子里。之后是上色,玻璃很难挂上颜料,需加入白糖、水胶、淀粉、酒等帮助黏合。晾干后,璃珠已变得颜色多样,再以熔化的石蜡上一层薄薄的蜡。蜡可将玻璃透亮的反光遮住,赋予葡萄肉质肥厚的观感。让葡萄栩栩如生的最后一项绝技是上霜,又称揉霜。霜以香灰为主,是常家的秘方。最后一步是攒活,完全不用胶粘,仅以棉纸和铁丝缠绕连接各部分,全凭手指尖的力气,又叫“肉绞铁”。如此将葡萄珠、叶、梗、须子攒在一起,做成果盘或景观摆件,便完成了一件葡萄常工艺品。
年,葡萄常料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前人绝技的基础上,如今的“葡萄常”更注重作品设计,从配色到造型更加生动精细。由于产量有限,多被作为艺术品收藏。
文字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北京民俗文化北京
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北京记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