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学》年第4期封面
中药与天然活性产物
01
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菊糖聚合度
李玲玉,李雨晨,左兆河,田宝兰,郑振佳
DOI:10./j.issn.-..04.
摘要:菊糖属于天然大分子多糖,其生理活性与性质受聚合度的影响。以OHpakSB-.5HQ为色谱柱,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30℃,流动相为0.3mol/LNaNO3溶液,流速为0.3mL/min,通过GPC软件拟合三次方程标准曲线,利用高效凝胶色谱方法检测了9个样品的分子量并计算了其聚合度。结果表明,9个样品的菊糖聚合度在10~29,同种原材料的不同批次和不同品种间聚合度均存在差异。该方法为分析样品中菊糖的结构性质及控制产品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02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淋必通颗粒的成型工艺
杜庆伟,袁敏,梁瑞雪
DOI:10./j.issn.-..04.
摘要:为了优选淋必通颗粒的成型工艺,以成型率、休止角、吸湿率、溶化性4项的总评OD值作为总评价指标,以辅料用量、乙醇体积分数、乙醇使用量作为考察因素,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出淋必通颗粒的成型工艺。结果表明,淋必通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m(干膏):m(糊精)为1:1,乙醇体积分数为90.0%,乙醇用量为每10.0g干膏粉加90.0%的乙醇6.0g。总评OD值均值为0.,与预测值0.相当。该方法预测性强,稳定性好,制备的淋必通颗粒具有成型率高、流动性好、抗吸湿性强及溶化性好的特点,为该复方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药理与毒理
03
仿生提取法研究蚂蟥不同部位体外抗凝活性
王常瞵,刘国飞,向泽栋,董萍萍,赵红金,高鹏,代龙
DOI:10./j.issn.-..04.
摘要:为研究蚂蟥各部位的抗凝活性,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提取法和仿生提取法提取蚂蟥内脏、肌肉、吊干品中的抗凝活性成分,以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活性为指标进行抗凝测定。对比发现,采用生理盐水提取时,内脏的TT和APTT两种指标结果均大于肌肉和吊干品,而三者间的PT指标和抗凝血酶活性实验结果均显示没有显著性差异。采用仿生提取时,在TT指标测定和抗凝血酶活性实验中,内脏的抗凝活性低于肌肉和吊干品,在APTT指标测定中,内脏与肌肉和吊干品相比,具有较强的抗凝活性,在PT指标测定中,各部位抗凝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仿生提取法由于模拟蚂蟥口服后在体内消化过程,因此较生理盐水提取更具有科学性。由此得出蚂蟥各部位针对不同的凝血途径,其抗凝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抗凝物质基础较为分散。
04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在黄芩抑菌谱-效关系及数学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丁晓彦,俎龙辉,王变利
DOI:10./j.issn.-..04.
摘要:以黄芩药材指纹图谱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为基础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进行数据的谱-效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黄芩中有5个成分对抑菌率的影响较大,建立模型的药效预测值偏差在10%以内,能够较好地预测药效。该方法及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成为预测黄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效作用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05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厚朴-杏仁治疗哮喘的潜在作用机制
李焕敏,李新民,孙丹,韩耀巍,孙婷,律扬,陈鸿祥
DOI:10./j.issn.-..04.
摘要: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厚朴-杏仁配伍治疗哮喘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BATMAN-TCM数据库检索厚朴、杏仁的中药化学成分及靶标信息,PALM-IST数据库搜索疾病靶标信息,string数据库构建靶标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v3.5.1对药物靶标相互作用进行可视化分析,DAVID数据库和Cytoscapev3.5.1的ClueGO+CluePedia插件对药物关键靶标进行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共检索到厚朴-杏仁化合物51个,靶标个,哮喘疾病相关靶标个,进而分析得到药物治疗疾病关键靶标14个,包括肿瘤坏死因子、过氧化氢酶、白介素13、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等;GO基因功能分析主要涉及应激反应调控、先天性免疫反应调控、防御反应、急性炎症反应、刺激反应、凝血止血调节、自我内稳定、活性氧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主要参与NF-κB、IL-17、FcεRI、Toll受体及FoxO等信号通路。厚朴-杏仁能通过多个靶点、多种途径、多条通路对哮喘的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起潜在治疗作用。
农业微生物
06
菌丝内生细菌及其宿主真菌共生体系研究进展
吴远征,李金萍,李丹丹,刘宝军,扈进冬,李纪顺,杨合同
DOI:10./j.issn.-..04.
摘要:微生物共生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真菌-细菌联合体能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各种生态功能。有些细菌驻留在真菌菌丝内部,借以调控真菌的生长、发育、分布和次级代谢过程,这些细菌被称为菌丝内生细菌(endohyphalbacteria,EHB)。EHB的研究揭开了微生物生态学的一个新篇章,是真菌与细菌共生关系中最紧密的代表。在逆境条件下,EHB可以调节寄主生殖机制相关的关键成分或步骤,诱导植物激素类物质的产生,对寄主真菌具有辅助性保护作用。研究最深入的真菌-EHB共生体系是植物致病性根霉菌Rhizopussp.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sp.,引起水稻幼苗枯萎病所必需的植物毒素——根霉素是由伯克霍尔德氏菌所产生的,而非寄主根霉菌本身产生的。EHB也会影响定殖于高等植物的内生真菌的生态和多样性。在某些情况下,EHB还有助于激活参与识别、转录调节和初级代谢蛋白合成过程的相关基因。目前已开发出了无菌培养分离EHB的方法,然而对真菌-EHB共生体系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综述了菌丝内生细菌EHB及其与宿主真菌的共生体系,阐述这些伴侣之间复杂微妙的相互关系,以及EHB对宿主真菌和宿主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新材料
07
机器人焊接增材再制造熔覆层成形影响因素分析
殷子强,成巍,王宁,赫长平
DOI:10./j.issn.-..04.
摘要:针对机器人焊接增材再制造过程,以QB为增材再制造基体材料,以DHQ49-1(H08Mn2SiA)为熔覆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焊接工艺参数对再制造熔覆成形平整度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优的焊接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焊道偏移量对表面平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采用实验获得的最优参数焊接熔覆的高度误差小于0.3mm,宽度误差小于0.8mm。该研究对机器人焊接增材再制造技术的成形精度控制及工艺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能源与动力
08
单圆柱微通道内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李济超,季璨,刘志刚,李慧君,马超,匙文涛
DOI:10./j.issn.-..04.
摘要:采用Micro-PIV实验系统和压差测试系统,研究了含有单个微圆柱的通道内去离子水在10Re范围内的流动特性,得到了通道不同高度流层的流线、无因次速度场、湍流强度分布以及压降。结果表明,微圆柱绕流的第一、第二临界Re分别在10和左右;尾流区漩涡内流体存在垂直流动方向的速度,漩涡三维特征明显;当Re较低时,压降及漩涡长度随Re增加较为缓慢,黏性阻力所占的比重较大,随着Re的增加漩涡发展,形状阻力占据的比重增加,压降随Re增加幅度上升,当Re达到左右压降随Re变化曲线斜率增大,此时尾流区流动向着漩涡脱落过渡。
交通运输
09
考虑区域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的公交专用道线网规划
李建业,宋瑞
DOI:10./j.issn.-..04.
摘要:在公交专用道线网实际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交叉口延误与信号配时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使公交专用道线网规划更加合理,在考虑区域信号配时优化的条件下,以绿信比作为各个交叉口的信号配时优化变量,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的目标函数是使网络的总出行时间最小,下层模型由交通方式划分模型、小汽车客流分配模型和公交客流分配模型3部分组成,并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进行公交专用道线网规划时,交叉口的延误不可忽略;在考虑交叉口延误的基础上,对区域信号配时优化可进一步降低网络的出行总成本。
10
突发事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仿真与延误评估
张树天,李虎,李作周,牛凌,杨欣,吴建军
DOI:10./j.issn.-..04.
摘要:应用系统仿真的方法,建立了突发事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仿真模型,并应用北京地铁亦庄线的实际数据进行了案例分析。基于离散事件模型的仿真方法,使用Processing和G4P控件库开发仿真软件,实现列车的超速防护、移动闭塞系统生成列车移动授权、列车运行控制和列车停站控制。通过系统仿真,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单线多列车的运行场景,对突发事件下的全线运行、延误情况进行模拟和评估。结果表明,故障发生的不同位置和持续时间会对列车延误情况造成不同影响,并且通过运行调整手段如发车调整和停站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突发事件下列车的延误情况。
11
基于公交运行数据的到站时间填充方法
张可,朱远祺,沈洁,杨子帆,钱慧敏,王贝贝
DOI:10./j.issn.-..04.
摘要:公交实时到站数据是乘客出行行为分析的基础,但是现有公交运行数据存在到站时间缺失问题。以公交实时到站数据为基础,结合公交车辆的运行特性以及拥堵传播特性,建立考虑多因素加权的多项式插值方法,对公交车辆的到站缺失数据进行填补。填补后的到站时间能够更详细地描述车辆运行过程,得到更精确的车辆到站间隔。应用该方法对北京市地面公交运行数据进行补全,得到了修正的时刻表,并对公交运行间隔与串车现象进行分析。
12
基于重力p-median模型的支线机场物资供应中心选址
雷继超,种小雷,张世迪,于庆坤,龙小勇
DOI:10./j.issn.-..04.
摘要:为解决偏远地区支线机场的物资供应问题,依托地区物流中心建立机场物资供应中心,从而实现地区物流中心的货物运输到各支线机场总成本最低、配送效率最高、综合效益最大。首先基于Voronoi图理论,形成了区域机场Voronoi图,采用重心法,确定出备选点位置;将重力p-median模型用于机场物资供应中心的选址,以可变运输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根据重力模型原理,结合机场物资供应中心点的吸引力、供应点到需求点的距离以及各机场物资需求量,采用改进的免疫优化算法,运用Matlab编程进行仿真,利用算例对选址模型进行仿真求解。仿真结果表明,p-median模型在算例中的应用,可以得出较为理想的机场物资中心选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3
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驱动2AMT换挡控制策略
刘成强,徐海港,张建武,林连华
DOI:10./j.issn.-..04.
摘要:换挡控制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已成为电动汽车发展方向之一。由于各个厂家设计开发差异,动力性与经济性的换挡规律有较大差别。针对时风D车型,通过检测车辆加速度得到驾驶风格,并将模糊控制算法引入到换挡规律中,实现车辆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协调。最后利用Simulink模型进行循环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得出模糊控制算法换挡规律在减少耗电量的同时能够兼顾汽车的动力性,使汽车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能适用于大部分工作状态。
其他研究论文
14
金氏脉学中占位性病变特异性指标——冲搏的识别研究
张艳,张希林
DOI:10./j.issn.-..04.
摘要:选取数据采集指标和诊断指标都相对较客观、发病率也较高的肺癌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要求对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后,采用时域分析方法识别出脉动周期,然后采用判别分析、模式识别等方法,结合金氏脉学具体特点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识别出了冲搏,并通过实验分析找到了冲搏的脉图特征,通过肺癌形成的冲搏在脉点上的表现验证了肺脏与相应脉点的对应关系,与金伟研究员指下的感觉一致。该方法可以作为肺癌的早期辅助诊断依据之一,促进脉诊的客观化研究。
15
多源信息融合的配电网重复多发性停电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
徐铭铭,牛荣泽,谢芮芮,曹文思,吴擎
DOI:10./j.issn.-..04.
摘要:针对配电网重复多发性停电问题,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多源停电信息融合技术,分析影响配电网重复多发性停电风险和停电分级预警的因素,并结合德尔菲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分别得出各个因数指标的评分标准和权重,建立配电网重复多发性停电风险和停电分级预警模型。针对某实际停电实例进行了分析,得出重复多发性停电综合概率值和分级预警级别,为治理重复多发性停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6
基于Perona-Malik模型改进的图像去噪方法
殷素雅,唐泉,张新东
DOI:10./j.issn.-..04.
摘要:结合冲击滤波器和Perona-Malik(P-M)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图像去噪模型,在增强图像细节的同时,能够抑制噪声的放大和过冲现象,同时给出的扩散函数可以使模型达到更好的图像去噪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模型进行去噪处理后得到的图像在视觉效果和客观评价标准方面均优于P-M模型、CLMC模型以及传统的模型,在去除噪声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留图像的细节和边缘特征。
17
基于数字证书识别及校验的物联网固件安全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穆超,杨明,杨明曌,王彪,王继志
DOI:10./j.issn.-..04.
摘要: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数字证书识别及校验的物联网固件安全检测系统。针对下载的不同厂商的固件,研究了在固件中识别公钥、私钥、签名等数字证书文件的方法,设计了对证书内容进行有效性校验的模型,构建了证书管理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完整的固件安全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对固件中的证书进行高效识别和有效性校验,并对样本外存在数字证书安全缺陷的固件进行了成功检测。
18
不同产地生鲜产品中短链氯化石蜡的含量水平及风险评估
高姗,李慧娟,刘兰畦,赵燕芳
DOI:10./j.issn.-..04.
摘要:短链氯化石蜡(short-chainchlorinatedparaffins,SCCPs)是一类组成复杂、应用广泛的有机氯代混合物。本研究共采集了18种进口肉类及海产品和6种国产肉类及海产品,采用电子捕获负离子源技术(ECNI),对SCCPs在样本中的污染水平及同类物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所有食物样本中SCCPs湿重浓度平均值为.0ng/g。其中,进口肉类及海产品为.7~.7ng/g,平均值为.5ng/g;国产肉类及海产品为.1~.3ng/g,平均值为.2ng/g。SCCPs的同类物以C10和Cl7为主,分别占SCCPs总量中的33.5%和30.8%。普通人群通过膳食摄入肉类的饮食摄入暴露量IED值为.3ng/(kg·d^(-1)),海产品类样本的IED值为.7ng/(kg·d^(-1)),远低于SCCPs的不良反应水平NOAEL值(mg/(kg·d^(-1)))。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通过饮食摄入SCCPs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致癌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