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蜡 >> 石蜡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他炼出了新中国第一桶航空煤油,为神舟

来源:石蜡 时间:2025/7/16

时间倒退至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首个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在国内外备受瞩目。而这样辉煌的成就,背后是几代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与攻坚克难,凝结着几代科技人员的心血。

在这些科技人员中,有一个人受命带领科研小组研制出的“肼分解催化剂”,对精确控制飞船升空后飞行轨道和姿态,对返回舱返回地面时的姿态有关键性的调整和控制作用,被称为“神舟”飞船之“舵”。他就是我国的“催化剂大师”——林励吾。 

林励吾在书房

1呕心沥血,情系飞船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林励吾接到了为国家航天事业研制“肼分解催化剂”的任务,组建了课题组。在研制初期,实验环境并不是很好,每次实验都会产生巨大声响,和战斗机起飞时产生的巨响不相上下,一般人在这声响中都会产生恶心、五脏六腑被掏出来的感觉。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接触毒性很大的肼及肼类化合物,面临着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爆炸和燃烧。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到林励吾,他依旧每天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地研制“肼分解催化剂”。

年在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五届学委会上,室主任李灿院士向林励吾颁发荣誉证书

年“神舟五号”成功升空,林励吾激动不已。10月16日飞船返程,他早在清晨5点就坐到电视机前静候,当亲眼目睹“神舟五号”成功返程着陆时,他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他带领课题组研制的“肼催化剂”在飞船的飞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眼中,祖国的需要,就是他永远不竭的工作动力!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林励吾年10月14日出生于广东汕头,自幼聪敏,父母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对汕头发起了攻击。很多人不得不因此背井离乡,林励吾一家也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于香港、上海等地。

但无论身处何处,父母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去读书学习。年龄渐长的林励吾深感自己上学不易,因而学习很努力,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都很优秀。

在艰难的求学过程中,林励吾目睹了国家的苦难和民族的灾难,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暗下决心——一定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用知识报国、救国。

年,林励吾带着父母的期望成功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工系。那时候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没有提上日程,各行各业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林励吾开始规划人生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年内完成四年的学业,尽早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当中去。

林励吾在图书馆

在大学里,林励吾每天除了认真上好专业课外,其余时间全泡在图书馆里,不懂就跑去请教老师,最终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于年提前一年毕业。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急需专业人才,林励吾可选择的地方自是不少,其中不乏自己的家乡和南方一些大城市。就在林励吾将目光放在了南方城市时,学校发出紧急号召:为加快与工业建设紧密相关的石油化工方面的研究开发,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急需一批化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希望大家积极报名。

林励吾在电脑前工作

面对号召,林励吾脑中浮现出一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亲友得知后都纷纷劝他:“你从小在广东长大,一直也没离开过南方,一下子跑到北方能适应吗?天冷先不说,没有大米,天天吃玉米面就够你呛的,你能受得了吗!”

林励吾坚定地说:“我是学化工的,现在国家需要我,我就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个人习惯与国家需要相比算不了什么,我可以慢慢适应!”就这样,刚刚20出头的林励吾来到了旅大(现大连)。

3临危受命,制取航空煤油

“石油”有着工业的血液之称,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原油的产量还不足10万吨,仅仅能满足需求的十分之一左右的需求,大部分的石油产品都是从苏联进口。

随着中苏关系的僵直,石油的进口被苏联限制。这不仅仅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发展,连汽车的出行都只能将煤气作为燃料。另外,最要命的是,航空煤油因此短缺,空军战斗机也因缺油而无法正常起飞去执行任务,这直接威胁到了国家安全。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解决“油荒”成了重大问题,林励吾二话没说接了这一任务——通过人工合成制取液体燃料的方式,制取航空煤油。

年林励吾(左四)参加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去埃及考察

人造石油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德国,传统的做法是在1.5万~2万千帕高压氢气下处理煤或煤焦油,来制成人造液体燃料,不仅过程复杂,费用也很高,还极容易发生事故,难以实现工业化的生产。

当时的中国没有能力实现这个条件,而林励吾为了找到新的方法,每天废寝忘食地翻阅书籍,查找资料,不停地思考,满脑子就剩下了“航空煤油”这四个字了。

后来他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千帕的中压条件下,利用煤焦油加氢的方式来取得人造液体燃料。

这一设想的出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毕竟国内外都没有任何的先例。苏联人造液体燃料专家拉波波尔特教授听说了林励吾的设想后,更是直接泼了冷水:“要在70个大气压下进行煤焦油加氢,真是异想天开。”

但他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带领科研小组反复探索催化剂和反应工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设想成功地变为了现实,取得了当时国际领先的成就。

4勇于攀登,再次登高

上个课题的结束也意味着下一个课题的开始。大庆油田的发掘,让我国的石油工业获得了新的生机,但是大庆油田属于石蜡基石油,含蜡量高,只有经过二次加工才可以生产出优质的油品。

年,林励吾担任组长的课题组接受了另一项研究任务——从大庆的凝固点很高的含蜡原油中生产出低冰点的航空煤油。这一任务让林励吾有压力,但更多的是无尽的动力。

年,林励吾参加在东京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催化学术会议时,与英国学者交流

当时国家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吃不饱伴随而来的是营养不良,甚至全身浮肿。面对重重困难,林励吾和课题组的人员拖着虚弱的身体,日夜加班。他根据自己对煤焦油加氢裂化研究的经验,通过多次实验观察,发现了电子酸性催化剂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代号为的加氢异构裂化催化剂,其性能与国外的同类催化剂不相上下。

在设计大庆重油生产航空煤油时,林励吾创造性地提出在一个反应器内装填两种催化剂的设计。接着,他与工作人员克服种种技术难关,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年产30万吨的加氢异构裂化装置的建造与顺利投产。

这不仅解决了我国航空煤油的短缺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研究成果在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

5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上世纪70年代,林励吾和轻工业部山西日化所合作,展开了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的研究。

他组织科技人员,利用废旧品组装成了研究设备,最终发现了制备铂-锡/氧化铝催化剂的新方法,制备出了我国自己的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此后,这种催化剂在我国全部实现了国产。

年,林励吾(右二)与何国钟院士、衣宝廉院士、李灿院士在冰峪沟

上世纪80年代,林励吾担任化物所多相催化研究室主任的职位,上任就抓石油化工、煤炭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组织了“炼厂干气烷基化制乙苯”“人造卫星姿态控制催化剂”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其中大部分被列为国家“七五”“八五”计划的攻关课题,有些已经在工业中得以应用,给我国带来了重大经济效益。

6豁达人生,多姿多彩

在我们眼中看似枯燥的催化,在林励吾眼里却别样浪漫:“你在文学作品中应该看过类似的话:某件事成了一对年轻人谈恋爱的催化剂。卫星上天、宇宙飞船遨游……哪一个领域的重大进步都少不了催化科学的“催化”。

他不仅喜欢散步、游泳、打球、听音乐,还特别喜欢花卉摄影,一年四季的一百多种花都在他的《百花集》中留下了倩影,他说:“穿梭于鲜花盛开的大自然中,定格于色彩斑斓的秀色里,是一种精神陶冶,是很好的养生手段!”

年12月10日,林励吾告别了他钟爱一生的催化事业,溘然长逝。

年林励吾与夫人杨亚书研究员在吉林省天池合影

林励吾卓越的科研成就,曾为他带来许多令人艳羡的荣誉:年当选为全国劳模;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成果21次获国家、部委级大奖,被誉为“催化剂大师”;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鉴于林励吾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将他选为“会士”。

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卓越的成就,还有那“求真务实”的科学家精神,以及那“祖国的需要,就是我永远不竭的工作动力”的人生格言。

林励吾

(.10-.12)

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考资料:

1.沈黎明.林励吾:为飞船造“舵”的“催化剂大师”[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12):30-33+1.

2.沈黎明.“神九”背后的故事——“催化剂大师”林励吾[J].劳动保障世界,(08):62-63.

3.刘伟男.耕耘“催化”志在报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励吾[J].中国科学院院刊,(01):55-58.

4.图片源于大连日报、中国科学院、人民网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0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