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蜡 >> 石蜡新闻 >> 正文 >> 正文

练就火眼金睛甘做幕后英雄

来源:石蜡 时间:2023/2/20

他们被称为“医生的医生”,也被誉为医生中的“侦探”,他们就是病理科医生。

病理科,是一个很少与患者直接打交道的科室。有些人听到病理科就会想到检验科,“验血的吧?”也有人会理解为病历科,“可以复印病历吗?”其实,病理科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科室。

如果患者身上长了一个肿块,究竟是不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原发还是转移?以后该怎么治疗?预后怎样?这些问题,都将由病理科医生来回答,这正是病理诊断工作的巨大魅力。而每一例报告的完成不仅是对病人的一次“判决”,更是对病理诊断医师的一次考验。所以,说病理医生是幕后英雄一点也不夸张。

10万余张,是一年观察的常规病理切片数量

与门诊的喧闹不同,病理科的工作环境安静得多。这里没有进进出出的病人、或喜或悲的家属、也没有机械的叫号提示,只有干净的医疗设备、仔细的信息核对和不时飘来的福尔马林味。

在这里,有一群以取材刀、切片机、显微镜为“武器”的病理医生,在疾病这场“战役”里,争分夺秒地为患者默默战斗着。

一般老百姓对病理科都不太了解,其实说简单点,这就是一个帮助医生和患者进一步明确诊断的科室。像活检、细胞学检查、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分子病理学检测等,都是让病魔显形明确诊断的手段。因疾病千变万化,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个体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一个疑难病例的准确诊断需要病理医生根据送检的标本在丰富的经验之下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B超、影像学甚至病人既往病史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

“所有手术标本取下来后都要送到病理科,所以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大,加班加点是常事,譬如我,基本上全年无休。”病理科主任陈椿林介绍,随着癌症发病率的增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升,病理科的工作量逐年增加。

我院病理科目前有工作人员15名,包括7名医生、6名技术员和2名辅助工作人员。其中,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主管技师2名。仅年,病理科就完成常规病理学检查多例,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多例,细胞学检查0多例,免疫组化多例,E6/E7HPV检测多例,分子病理学检测多例。

他们经手的每一个流程,都渗透着工匠精神

很多患者特别着急等待病理报告结果,但是完成一份病理报告需要技术员和诊断医生的通力合作。单是完成一张常规切片就工序繁多。首先要对组织进行脱水、浸蜡等相关处理,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晚上;之后再用石蜡进行包埋,制成蜡块,然后切成3至5微米的薄片;最后经过染色,贴上标签,才算完成制片工作。

左手进刀,右手转刀,轻吹、慢展、快捞,在水中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这便是医者中的工匠——病理技术人员的切片过程。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卡,慢动作重复……一张张仅有“3um”厚薄均匀而平整的切片就是在他们不知疲倦重复着这样精细的动作中产生。

病理切片切得好不好有什么用?病理检查是判断很多疾病的“金标准”。病理科出具的报告,会影响到临床医生的判断,甚至会影响到病人最后的治疗结果。而一份病理报告准不准,首先需要有高质量的切片,这完全仰仗于切片技术人员的操作。

完成切片这一基础工作之后,病理医生的“侦探”作用就要发挥出来了:病理科医生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这块玻璃切片。一名病理科医生要面临各个病种——病理诊断余个疾病,疾病形态特征数以万计。

脱水、浸蜡、包埋、切片、染色、看片、讨论……这一道又一道工序,在病理科如工厂流水线运作流畅,却处处展现着工匠精神,渗透着病理医生和技术员的认真负责、小心谨慎和技术精纯。

给病人一个精确的诊断,是他们的最大的追求

现代医学诊断越来越依赖病理报告,临床医师根据病理报告决定治疗原则、估计预后以及解释临床症状。因此,医院的医疗质量,医院病理科的诊断质量。我院成立于年的病理科已历经四十年的发展,不变的追求就是给病人一个精确的诊断。

“你问我掌握‘生杀大权’压力大不大,压力不大我头发能这么白么?”陈椿林主任的话是玩笑也是实情。

对于错失治疗机会的病人,陈椿林总是感到十分惋惜。不久前,他遇到一位病理切片显示是胃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人,询问患者身上是否有痣,是否表皮开过刀。病人回忆,曾在美容院激光祛1公分大的胸部痣。对标本的进一步检查后,基本上确认患者是胸部原发的恶性黑色素瘤而转移至胃。“可惜啊,医院祛痣,组织都会送到我们手上检查,那就能及早发现,如果是早期,就能对症治疗……”陈椿林叹息着一条生命的凋零。

但工作中也会有惊喜,一份“探案式”的病理报告,就可以挽救一次人生。前段时间,一个临床、影像学高度怀疑肺癌的病人做了穿刺,组织送到病理科,陈椿林和同事发现这和平时看到的腺癌有细微区别。所有的线索都隐藏在蛛丝马迹中,于是,科室对这一疑难病例进行了讨论,看切片、翻书、查文献、请教其他专家,判定这是非常罕见的腺性乳头状瘤!这是良性肿瘤!“案”已告破,诊断明确。外科医生随后对病人进行手术局部肿块切除,无需肺叶切除和淋巴清扫。病人目前恢复良好。

活到老学到老,让病理科成为可以信任的团队

一台显微镜,一台电脑,和一堆“大块头”的专业书籍,是每位病理医生的标配。呈现在病理医生面前的切片,有效部分不过1平方厘米。方寸之间,考验的是病理医生的智慧。方寸之外,是病理医生深厚扎实的阅片功底和永不懈怠的学习劲头。

“病理医生的培养周期特别长,10年才刚刚起步。”陈椿林主任说,病理医生需要熟悉各个系统所有类型病变的病理诊断,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头看到脚。病理医生精确诊断能力,就源于日复一日在堆积如山的病理切片中“摸爬滚打”所练就的“火眼金睛”。

黄幸是正在淬炼“火眼金睛”的医生,有9年经验的她不久前刚开始胜任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工作,她认为,自己的快速成长得益于科室对年轻人不遗余力的培养和所在团体热衷钻研学习的良好氛围。

“病理学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不断认真学习、经常开展疑难病理研讨,科室也尽可能为我们安排出去学习、培训、进修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黄幸说。从起初一天看张切片,到现在一天张,数量的变化是她看片速度的提升,这背后,更是她知识面和判断力的极大提升。目前,她正攻读肿瘤学的在职研究生。

陈椿林表示,下一步,病理科计划加快医生的专科化培养,开展数字远程病理诊断和开展分子病理学检测等新技术,提升业务水平。病理医生将站好每一班岗,甘做幕后英雄,为患者理出病因下出诊断,为外科画定手术界线,为内科用药指明方向,让病理科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团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