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很好奇病理科到底都检查哪些标本?
这些看起来“红红的或黄黄的液体”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肉肉”在“水里”泡着,是怎么“变成”一张“薄薄的五颜六色的”玻璃片的?
正如前面介绍的,那些液体的标本都是细胞类的,我们通过离心机,低速离心收集到细胞,然后用棉签蘸取细胞,并轻轻地,均匀地涂抹在一张玻璃片上,然后将其固定(细胞通常用95%的酒精浸泡15-30分钟),目的是保留细胞的原本形态,不让它破裂(溶解),再经过一个叫做“染色”的步骤,就变成一张切片了,这个染色的目的就是给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浆分别染上不同的颜色,易于在显微镜下识别。
“肉肉”的“变身过程”就相对比较复杂了,简单可以分为取材(肉眼观察并切取成约1厘米见方的小块)→脱水(经过脱水的机器处理13-15小时,通常为过夜处理)→包埋(放入融化的石蜡,将蜡冷却,将其制作成“石蜡琥珀”)→切片(固定在切片机上由病理技师切成3-5微米厚的蜡片)类似超市“切羊肉卷”的过程→染色(经过15-20个步骤的染色过程)→透明(泡在二甲苯里,目的是让组织能透光,类似食用油滴在白纸上,白纸就会透光)→封片(中性树脂胶将组织封住,便于长时间保存)→镜检(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观察)。
切片过程(来自百度图片)这个过程一般要耗时1-2天,因为由于大量的标本经过病理医师取材后,进入脱水机过夜,第二天进行制片(需要一早上的时间),下午病理医师开始阅片,常见的诊断不困难的一般会有个初步诊断意见,经过后续复检和审核、核对等步骤就可以发出病理报告。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属于需要加做工作的,比如需要做免疫组化染色、需要重新补取材、重新切片等等,这种情况又需要重新经过上面那个循环步骤才能再做出来切片。这也就是为什么病理检查出结果比较慢的缘故了。
病理医生往往当天下午看完所有切片,能发出诊断的先按步骤发出报告,需要加做工作的挑出来,第二天早上接着处理,比如根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断病变、上级医师复检等。有个别疑难病例还需要科内会诊(所有人一起讨论),甚至需要请外院专家进行会诊等。因为同一个疾病,每一个人镜下的表现都千差万别,它不是完全按照“教科书式的”那么典型,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难就难在“似是而非”,甚至有很多时候病理同行之间诊断意见都“相去甚远”,这也就是为什医院之间互相会诊的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最后采取“综合折中”的办法。多听听不同专家的意见总没错,至少可以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全面,不至于“错失良机”。
组织的镜下形态千差万别这下您是否才算明白病理科到底在“神神秘秘地”干些什么了吧?其实它需要很专业的技师和医师相互配合,按照严格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一步一步“慢工出细活”。所以“高技术含量”的病理诊断,需要并值得您等3-5个工作日的时间,仔细、认真、谨慎地为您做出诊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