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蜡 >> 石蜡优势 >> 正文 >> 正文

水产疾病诊治彩色图谱鲤痘疮病Pox

来源:石蜡 时间:2022/7/12

该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鲤、鲫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鱼体表面出现大量灰白色石蜡样增生物。

病原

该病病原为鲤痘病毒,病毒颗粒近似球形,直径-nm,有囊膜的DNA病毒(图1-10),对乙醚及热不稳定,在FHM、MCT及EPC等细胞系上均能生长,并出现细胞病变。

流行病学

该病最早于年开始流行于欧洲,目前在我国上海、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发生,以前认为该病危害不大,但近年来有引起大量死亡的报道。该病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C)时,水质肥的池塘、水库和高密度的网箱养殖流行较为普遍,当水温升高后,会逐渐自愈。该病通过接触传播,也有人认为单殖吸虫、蛭、鲺等可能是传播媒介。

症状

疾病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小斑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黏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逐渐增加、扩大和变厚,其形状及大小各异,直径可从1cm左右增大到数厘米或更大些,厚1-5mm,严重时可融合成一片灰白色石蜡样增生物(图1-11至图1-13).这种增生物既可自然脱落,又能在原患病部位再次出现新的增生物。病鱼生长性能下降,表现为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病理变化

病理组织学检查,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在一些上皮细胞内可见包涵体(图1-14)。增生物不侵入真皮,也不转移。电子显微镜下在增生的细胞质内可以见到大量的病毒颗粒,病毒在细胞内已经包上了囊膜。

诊断

根据病鱼体表出现石蜡状增生物的特征性病变,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见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异常增生,一些上皮细胞内出现包涵体可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鲤痘病毒分离鉴定。

防治

预防:非疫区应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杜绝该病的传入;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发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流动水更好)中,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

治疗:发病时用超级多卫亢15g+银翘和板蓝根或单味板蓝根,一次量分别为每Kg饲料3.2-4.8g或8-16g,每天2次,连用4-6天,有一定疗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