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蜡 >> 石蜡优势 >> 正文 >> 正文

趣味知识留意火柴收获丰

来源:石蜡 时间:2024/5/30

留意火柴收获丰

◎沈庆保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七根火柴》虽是个动人心魄的悲壮故事,但要想有所创新,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却并不容易。

邻居小王老师带领初三学生复习这篇课文时,试图打破常规,巧用细节做文章。他主动向教化学的同事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文中发现了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细节,那就是“七根火柴”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火柴?并围绕它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文中的火柴共7根,很干燥,有红红的火柴头(而不是黑色),没提到是否有火柴擦的事。但是,后来卢进勇他们却利用了其中的一根燃起了篝火。由此,小王老师断言:这很可能是种迥异于现在所用的“安全火柴”,擦燃时不需火柴擦的一种火柴。

这个问题很让学生们好奇,他们讨论一番,却没有找不到答案。“打铁看火候,穿衣看气候”,面对这群情激昂、欲罢不能的情景,小王老师引导同学们课余时间利用掌握的化学知识去解开这个谜团。经过一个晚上的精心准备,“漫话火柴”探讨会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拉开了序幕。这是紧张而又热烈的一堂课,每位学生自带一盒火柴,通过实验,讨论和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使同学们真正长了见识。他们开始深刻地认识到,司空见惯的火柴原来并不简单:文中火柴的火柴头为易燃物质配制而成,只要在袖口或皮鞋等光滑处一擦就着。因其火柴头中含有一些有毒物质,且携带时不安全,早已被淘汰了。当时,这种火柴主要是从国外进口,人称“洋火”。现在,我们使用的是安全火柴,它是将氯酸钾、二氧化猛、硫、玻璃粉、胶和其它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蘸在火柴杆上就制成了火柴头;火柴杆多用松木加工而成,也有纸质的,在靠近火柴头的一端还涂上少许石蜡,比较高级的火柴中还浸有磷酸铵,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玻璃粉和胶等调制而成的。

火柴为什么能被擦燃呢?其主要原理是:当火柴头在火柴擦上划动时,由于玻璃粉加大了摩擦力,产生了较多热量,从而使火柴擦上的红色磷转化成白磷。白磷易燃,燃烧时放出的热立即引起火柴头中的氯酸钾分解,这时放出的氧气又迅速跟硫化合。于是火柴头燃烧了,随后前端涂有石蜡的火柴杆便被引燃了。至于火柴杆中浸入的磷酸铵,它的作用是使燃烧后的火柴杆成为一根比较完整的焦棒,防止燃烧后的余烬落下来烧坏衣服等。

最后,当小王老师在做归纳总结时,同学们边听边频频点头。因为这里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他们都特别熟悉,而且有的同学事先已经动手查阅了有关资料,并力所能及地做了些实验。抽个星期天,为了放松同学们临近中考的紧张情绪,小王老师还专门带领部分同学参观了学校附近的一家火柴厂。在那里,有的同学还向厂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比如火柴杆若以当地盛产的意杨、银杏为原料,也许会更为经济,加工成的火柴杆将更优质、洁白。尤其是用银杏木做的,还会散发出一股特殊的芳香呢……

明朝胡宪仲说过:“引之自悟,则得之渐,故为身心之益;倾之速悟,则得之轻,故为口耳之而旋忘之。”这次关于火柴的调研活动,并非小题大做,既让我们跳出了原本狭小的课堂,超越了有限的书本,又使课文得到了巧妙的延伸,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藉此,同学们明白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体会出灵活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难点在无形中不攻自破而不着痕迹,效果远胜于空洞无力的讲解。

这是小王老师针对课程整合的初步尝试。我想,没有比“引之自悟”更为高明的法子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