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石蜡 >> 石蜡优势 >> 正文 >> 正文

第2课化学实验基础重点练

来源:石蜡 时间:2023/9/14

一、单选题

1.(·全国初三课时练习)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

D.波义耳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2.(·全国初三课时练习)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表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3.(·全国初三课时练习)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4.(·全国初三课时练习)在“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5.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

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杆最先变黑

D.实验4烧杯的内壁有水雾生成

6.根据如图所示来回答:经数小时后,U型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假设:①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过程中小白鼠的生命活动;②瓶口密封且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③NaOH溶液可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A.A处上升,B处下降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D.A、B两处都不变

7.(·全国初三课时练习)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所示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

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有(   )

①实验I中c处最先变黑 ②实验II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 ③实验II中能够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 ④实验III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 ⑤实验IV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 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A.2个B.3个C.4个D.5个

二、简答题:

8.(·全国初三课时练习)已知:①一氧化碳气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②水具有灭火作用。仔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某同学用一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杯壁上出现水珠,一会儿火焰逐渐微弱,移开烧杯后火焰又恢复正常。他想了想,于是又用一氧化碳做了相同的实验,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火焰变化现象。

(1)对此,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

(2)你的假设是______。

(3)该同学所采用的验证方法是(______)

A.实验B.调查C.上网查询D.和同学讨论

(4)该同学用一氧化碳做相同的实验,目的是_____。

9.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通过对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______的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___________,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三、科学探究题:

10.(·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初三课时练习)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

一、都是化学变化;

二、__________。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a__________;

b手摸烧杯壁有____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_。

分析:该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有____,蜡烛燃烧为____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猜想二正确。

11.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呢?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________。

(2)人呼气时,活塞A、B具体的操作是______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1.

A

A.阿伏伽德罗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分子学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论,都是对物质构成的理论解释,结合二者的理论,有的物质是分子构成的,也可以是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中的不同种类和数目的原子将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生成新的分子。B、拉瓦锡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利用天平为化学研究的工具进行定量实验,并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D.波义尔用敞口容器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由于有外界的氧气参加反应,可回顾波义尔得出的结论不守恒。而罗蒙诺索夫因为是在密封玻璃瓶内加热金属,金属虽然也被氧化,但是至于玻璃瓶内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从而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选A

2.

D

A选项的回答属于结论性回答;B选项的回答属于解释性的回答;C选项为解释性的回答;D选项的回答属于验证性的回答,故答案选择D。

3.

C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白烟,就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颗粒,而不是液态石蜡,故A的说法不正确;B、子火焰能够燃烧是因为,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较低,而不是熔点低,故B的说法不正确;C、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因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试验不会成功。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故C的说法正确;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故D的说法不正确。故选C。

4.

B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故不符合题意;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燃烧的木条熄灭,故符合题意;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故不符合题意;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故不符合题意。

5.

B

A、随着蜡烛的燃烧,烧杯内氧气逐渐减少,且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所以蜡烛火焰会逐渐熄灭,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于不能和空气充分接触,蜡烛将发生不完全燃烧,白瓷板将变黑,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火焰由三部分组成;内焰、焰心、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要用外焰,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实验4烧杯的内壁有水雾生成,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6.

A

根据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结合图示的装置可知:集气瓶中的O2被小白鼠呼吸消耗,同时小白鼠呼出的CO2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集气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由此可以分析得出,A液面升高,B液面降低。故选A

7.

B

①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实验I中a处最先变黑,故错误;②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正确;③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炭黑,所以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故正确;④由于导管可以将石蜡蒸气导出形成白烟,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白烟被点燃,会有火焰产生,故错误;⑤蜡烛又被点燃,是火柴将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白烟)点燃,进而导致蜡烛被点燃,故错误;⑥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均不是固体,且都不具有可燃性,所以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正确。

8.

(1)火焰为什么会逐渐变弱

(2)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或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中

(3)A

(4)进行对比实验

(1)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同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导致了火焰变微弱,则可以探究火焰为什么会逐渐变弱。

(2)假设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或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中,做相关实验。

(3)该同学采用的验证方法是通过实验的方法。

(4)用一氧化碳代替蜡烛重做实验出现相同的现象,说明火焰变化不是水造成的,为了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的干扰。

9.

实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和分析化学的原理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对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的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10.

(猜想与假设)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发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化学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到热灯丝为银白色固体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猜想与假设]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填: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1)蜡烛燃烧生成水,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烧杯形成水雾,所以会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故填: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手摸烧杯壁感觉到烧杯外壁发烫。

(2)将烧杯迅速倒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二氧化碳;两种燃烧后生成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白炽灯通电过程中,灯丝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到热,故填: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到热;

关闭电源开关后,灯丝不再发光,灯丝为银白色固体,故填:灯丝为银白色固体;由上述现象可知,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11.

(1)打开关闭

(2)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打开,以保证吸到气体;活塞B关闭,否则易导致人吸入石灰水。(2)人呼气时,活塞A、B具体的操作是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以便使呼出的气体进入澄清石灰水中,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通过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反应除去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由于吸入的是没有二氧化碳的空气,而呼出的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因而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