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一些事急不得躁不妥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古时候,蜡染被称为蜡缬,是一种传统的印花方法,属于机械防染,也就是将蜡等排水性能较好的物质覆盖在纺织物的表面上,通过防染的作用使覆盖蜡的那部分织物表面不会被染色,从而产生各种生动灵巧的图案和纹饰。蜡受热之后就会熔化,用笔、刀等工具将其点涂在布帛上,绘制出各种花纹,自然流畅,细腻精巧,再加上使用不同的蜡质,染色时采用不同的搅动手法,染液会不断随着裂缝渗透,从而形成各种浑然天成的龟裂痕迹,实在是人工所望尘莫及的,这被称为“冰纹”。哪怕纹饰、图案模一样,但冰纹却各不相同,流露出天然之趣这是其他任何一种印染手法所不能媲美的。
苗族全手工画蜡染桌布迄今为止,蜡染已经在民间流行了多年,整个工艺流程有三个要点,分别是点蜡、染色、去蜡。主要需要的材料包括麻布、棉布、石蜡、蜂蜡、靛蓝染料、松香等,主要使用的工具包括瓷碗、铜蜡刀、染缸、炭盆等。蜡染一般分为两种,即单色染、套色染,其中套色染需要多套染色、反复加工,颜色经常可以达到四套,甚至五套具体来说,蜡染的工艺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六道工序。第一步:坯布洗练上浆。坯布洗练的好坏与否,直接决定了蜡染最终呈现的效果,也是制作蜡染布的关键步骤。
古代染坊的样子要先将作为坯布的麻布或棉布反复进行浸泡、捶打、清洗、晾晒,有时候还需要将其浸泡在草木灰水中目的是去除棉纤维中的杂质。再将魔芋熬煮至浆糊状,在布的碑铭上浆。不需要上浆的布,就直接用蜡将其固定在木板上。第二步:安排底样。民间匠人绘蜡都不会画出具体的花样,而是仅仅用竹片、稻草等比画出位置,在布上用指甲画出大概的范围,就可以根据心中腹稿来点蜡。第三步:点蜡。民间蜡染最主要的原料是蜂蜡、石蜡,有的也用牛油、树脂等。蜂蜡具有很强的黏性,覆盖紧密,不容易产生裂纹;树脂的黏性比蜂蜡更强,当要呈现各种精致细腻的纹饰时,苗族妇女经常使用树脂。
蜡染艺术如果单纯使用石蜡,就会产生大面积的冰裂纹,也可以将少量松香掺蜂蜡中,也会有冰裂纹产生。蜡染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点蜡。想要得到清晰的纹饰,点蜡就务必要将坯布浸透,使其渗入纤维之中。能不能浸透,关键就要把握好蜡液的温度,温度太高,蜡液向四处渗开,就会使纹样的效果受到影响;温度太低,蜡液浮在坯布的表面,很快就会凝结,染液就会渗入纤维之中,从而无法发挥防染的效果。另外,点蜡的速度也要把握好,如果不能对整个流程了然于胸,稍微犹豫片刻,就会流成一大片。因此,点画要做到用力均匀,线条自然流畅。
凤凰蜡染桌布第四步:浸染。蜡染经常选用的是靛蓝染料。染色之前,先用温水浸泡蜡染织物,等水滴干以后,再轻轻地将其抖散,放入染缸里,翻动多次,染上20~30分钟,捞出织物,等它在空气中氧化以后,再放进染缸里进行染色。这样反复进行三次,再放入河中清洗,晾干以后又继续染色,浅色一般要染三四次,深色则需要染八九次,甚至是十几次。最后几次染色之前,可以刷涂一层豆浆,加强染液的固着力。第五步:套染。最常见的是深蓝、浅蓝的二色套染,在染好浅蓝色之后,用蜡将要保留的浅蓝色部分封住,继续进行染色,直到形成深蓝色第六步:脱蜡。染完以后,在清水中漂洗织物,将浮色去除,投入沸水之中,将蜡质脱去,脱下的蜡可以回收,反复利用,被称为老蜡。
染缸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心灵手巧的西南少数民族同胞的努力之下,蜡染工艺一代代延续着,成为了别具韵味的民间工艺品。广泛分布于南部、西南部地区的布依族、仡佬族、苗族、水族、瑶族、彝族等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蜡染技术,代代相传。由他们创制的蜡染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构图匀称饱满,意境稚拙朴素,表现手法夸张,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民间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纹样、形式上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造型稚拙,构图饱满,题材多变,风格以夸张淳朴见长。蜡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与其他门类的民间艺术遥相呼应。各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民俗风情不尽相同,也使各地蜡染制品的纹饰极具地域特色。
苗族妇女在制作蜡染图案贵州被誉为“蜡染之乡”,根据《贵州通志》中的记载:“境内苗民,妇女衣裙用画蜡布,花彩鲜明。”苗族妇女所穿衣裙都用蜡染作为点缀,可见,蜡染与苗族人的生活已经脱不开关系。每年的6月到10月之间,苗族妇就忙着制作各种蜡染品,她们三五成群,一边轻轻哼唱着民歌,一边制作蜡染布。春节前夕,苗族人还会举行“跳高场”,这也是青年男女彼此表达爱慕之情的重要节日。当天,苗族姑娘都穿着精制而成的蜡染服饰,男青年满心陶醉地吹着芦笙,而五花八门的蜡染制品也成了他们的定情信物另外,即使都属于苗族蜡染,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区,纹样的题材也各不相同。
苗族蜡染比如说,丹寨苗族聚居区位于小溪之畔,那里重峦叠嶂,郁郁葱葱。当地苗族姑娘创作的蜡染多以花、鸟、虫、鱼等作为题材,颇有一番稚拙清新的韵味,无拘无束,天真盎然。有时为了满足构图的需求,她们甚至会将小鸟的翅膀画在鸟冠的位置上,或者让鸟背长出腿来,又或者让锦鸡的尾巴处变成一束含苞待放的花蕾,有时干脆描绘出鸟头、蝴蝶翅膀虫身的动物形象。重安江畔凯里的北侧是黄平县,那里的苗族妇女最主要的装饰品就是蜡染。她们亲手创制的蜡染手工品,往往用纸型作为大样,以此为基础,精心地进行点蜡,鱼、鸟、花卉、蝙蝠、葫芦等都是当地常见的题材。
丹寨蜡染技艺桌布出自贵定的苗族蜡染则经常用彩色的丝线刺绣来点缀有色部分,从而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蜡染刺绣混合品,题材以点子花居多。仡佬族蜡染纹样常见的题材是当地的铜鼓。鼓面的中心部分为放射状的对称纹样以及圈线构成的大涡圈,整齐工巧,被称为“染圈”。这种纹饰也被布依族、苗族放在衣领、衣袖等细节处作为点缀。云南大理生活着许多彝族、白族同胞,他们手工制作的蜡染作品也经常与刺绣结合起来。当地位于亚热带地区,蝴蝶、鸡、花卉等是常见题材,线条流畅自然,构图饱满严谨,富有蓬勃朝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