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最常见的玉色就是白色,无论山料还是籽料,白玉的占比肯定最高。
但是同样的白玉,有的脂白如膏、油润如胰,有的却水白明亮、净透如冰。
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和田玉的整体质感,也让白玉的玉种与产地一目了然呢?
今天分享的这件和田籽料巧雕“佛引福来”,应该能给您一个答案。
名称:佛引福来
材质:新疆和田籽料
重量:86.7g
尺寸:60*43*22mm
这件藏品由一块天然洒金皮的切料巧雕而成,皮色亮气干净,玉色脂白柔和,玉质细腻温润,油性与脂粉感表现极好。
原石密度极佳,打灯基本不见结构,白细油润的程度如同油膏,老熟度和糯性十分优秀。
洒金皮原本就是和田籽料中,最容易出好玉质的皮色。但能像这块三高料白玉一样,把白、细、油做到极致的料子也并不多。
和田玉行业有句老话叫“籽料不带皮,神仙也难辨”。尤其是白玉,要区分是籽料、山料,还是俄料、青海料,似乎并不算特别简单。
但其实在很多老玩家眼中,即使没有皮色、不留皮色,甚至不看皮色,也可以准确判断出和田玉的产地。
和田籽料:
籽料白玉以暖白、脂白为主,细密度较高,经常是打灯也不见结构,脂粉饱满,油性十足,老熟度较高。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非常像膏胰或羊尾油,细润油糯,沉厚压手,盘玩时会有一定的黏腻感。
新疆山料:
山料白玉以正白、高白为主,细密度中等,肉眼不见结构,脂粉感与老熟度表现一般,表面有蜡质光泽。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很像油蜡或石蜡,有一定润度,但沉厚感稍差,上手盘玩后会更油润一些。
俄料:
俄料白玉以冷白、僵白为主,细密度较差,常有部分位置肉眼可见结构,脂粉感一般,老熟度较差。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很像树脂,虽然经常通过高抛制造“假油性”,但干燥、生涩的质感却无法掩饰。
青海料:
青海料白玉以水白、透白为主,细密度较差,肉眼可见明显结构,透光性较强,料性偏水,油性和老熟度都比较差。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很像毛玻璃,打光透亮一片,再加上比较常见的水线,总让人觉得比较轻飘。
虽然这几个主要的白玉产地,也不乏一些反常的小众料。比如新疆的米达料,俄料的巴沙料,以及青海的野牛沟料。
但毕竟相对比较小众,一般玩家遇到的机会不多,还是要以基本的产地特性为第一优先。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广义新国标中增加的“新和田玉”。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罗甸白玉,细密高白,但玉质很闷,也不算太难区分。
至于那些特别离谱的“其他材质”,不要说和田籽料,就算是普通和田白玉的水准也达不到了。
常说新人看白度,商家看细度,玩家看油性,行家看脂粉,老手看老熟,专家看眼色……
您喜欢看哪个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