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是一种特殊的染色,全称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化的基础还是石蜡切片,要在石蜡切片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病变,继续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目的是用特定的分子标记(即抗体)去结合细胞上的抗原,从而识别那些镜下看起来很相似的细胞,区分它们的类型。说白了,它就是用于鉴别诊断。
就好比是一堆土豆里面,有一部分是转基因土豆,另一部分是非转基因土豆,两种混合在一起后,肉眼无法区分,只能通过某种特殊的标记物,这种标记物可以特异的结合到转基因的土豆上,并将其染成红色,而与非转基因土豆不结合,不能将其染色,因此,可以很明显的区分二者。(这个比喻虽然不太恰当,但是很形象,免疫组化就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表达不同的蛋白来区分它们)。
免疫组化这么厉害,那做了这个,就一定能肯定是哪种细胞吗?
其实很多时候,肿瘤细胞存在很大的差异表达,因为它们已经完全丧失了正常的“生长程序”,处于“无政府无组织状态”,所以,我们一般会选取2-3个同类的标记物作为一组,互相验证以提高准确率。按照参考书或者文献报道,以及个人积攒的诊断经验,按照诊断思路,选取要做的免疫组织标记,来验证自己的诊断是否正确。
因此,免疫组化的作用就是辅助区分和鉴别不同的肿瘤,但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依然是石蜡切片。当我遇到免疫组织染色不支持我们的诊断或者自相矛盾的时候,我们就会停下脚步,继续从石蜡切片出发,重新思考诊断,它就像我们的“原点”。
目前医学发展迅速,肿瘤属于基因病,好多肿瘤的变异基因已经被人们找到,所以,除了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之外,我们还需要继续基因检测找到变异基因来确定诊断。最近比较火的就是“二代测序(NGS)”,估计很多人都听过,它能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多种基因变异情况,对诊断和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石蜡切片(从组织形态层面宏观观察病变)→免疫组化染色(从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层面观察病变)→基因检测(从基因和DNA层面观察病变),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且逐步深入的过程,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对于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来说,这个过程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