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7日讯(记者魏金金)“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涉及行业众多,产业链长,治理技术的研发难度大,需要多部门跨领域协同治理。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工作基础薄弱、资源配备不足、治理能力严重不足等缺陷。”在今天上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科技支撑,把新污染物治理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据了解,新污染物通常是指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环境与健康风险比较隐蔽,即使以低剂量进入环境,也可能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环境安全带来风险和隐患。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系统安排部署。
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动落实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摸清家底。我们筛选余种具有高危害、高环境检出物的化学物质,开展生产使用情况摸底调查,逐步掌握分布情况。二是评估环境风险。将国际上已经禁止和限制使用,且在我国仍有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优先纳入评估计划,对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环境风险评估。三是严守风险底线。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年版)》,对14种具有突出环境风险的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管控措施。比如,用于生产学生书包、塑胶跑道、儿童玩具等的短链氯化石蜡,将在今年年底淘汰。今年还将淘汰国际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