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动物脂肪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照明用的火把。据传,早在先秦时期,有人尝试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油脂点燃用作照明用,这就是蜡烛的雏形。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朝时,南越王向汉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就有蜡烛。到了唐代,蜡烛的使用就比较普及了,诗人李商隐《无题》诗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前,富绅豪门常常用蜡烛照明。小户人家极少用蜡烛照明,他们仅仅在元宵节或喜庆的日子里破费使用蜡烛。
烛匠加工蜡烛的场所叫烛坊。其最早的原料是用牛羊身上的脂肪做成,后来是用树上长的皮油作,直到19世纪初,才用石蜡。
蜡烛的形状通常做成圆柱体,粗细不一,长短也没有定制;中间有棉纱芯,为烛芯,点燃烛芯以发光。传统的婚礼一般燃烧红烛,红烛高照以示喜庆;丧葬礼仪则以燃烧白色蜡烛为主。
烛匠的家庭作坊制作蜡烛的工具极为简单,一口铁锅,一个模具,若干备用的烛芯即可。
规模大的蜡烛作坊一般设有销售蜡烛的门店,前店后坊,并多与官府衙门、寺庙道观、皇宫御园为邻,因为这些地方是蜡烛的主要消费场所,便于生产和销售。早期制烛作坊,将皮油饼子放入铁锅内,加热熔化成糊状后要用木棍用力搅拌,越厚越要用劲搅,待到烛液起孔便可制烛。
烛匠为了求得长期生存之道,每个蜡烛作坊都有自己的配方,秘不示人。还懂得道士的行业秘语,比如彼此之间用于交流的十个数字分别为:人、利、西、底、圆、隆、青、昌、湾、人氏。为寺庙制作定制的蜡烛时,必先沐浴净身后,方可开始制作蜡烛,他们唯恐亵渎了神仙佛祖,害怕遭到报应。这也是烛匠毕生遵守的行规。
在烛匠的眼里,蜡烛是摆放在厅堂居室内的雅品,与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行当有区别。烛匠从来不会自己上街兜售或沿街叫卖,常常出入于豪门富绅的庭院,为他们送上定制的蜡烛。
每年春节前,是烛匠最为忙碌的时段,他们需要赶制足量的蜡烛,以备春节使用。到了阳春二月,蜡烛作坊内的业务相对清闲,有人受人请托,引荐贫家子弟拜烛匠为师。从事蜡烛制作的学徒,一般为二年,即可基本掌握蜡烛制作的技巧。
如今只有在节庆的日子里,人们点燃蜡烛用作喜庆,这是农耕生活的遗存。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默默地从事着这个祖传的行当,坚守着这份职业,感叹着渐行渐远的辉煌。来源策划/运斋庆堂文/彭忠图/妍言永革世江丽敏来源牡丹晚报
编辑:沐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