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洛阳发生了一起贩卖古董案,当时,洛阳公安局从一个文物贩子的手中花了近8万元买下一面“战国铜镜”,试图找到最初的源头。
经过对文物贩子的审讯,警方发现,这件“文物”是出自烟云涧的方兴庆之手。随即,警方便派出人员前往这个小小的村庄,以盗墓为名抓捕了他。
可随着调查的展开,真相也浮出水面,警方意识到,整件事情是阴差阳错,与盗墓毫无干系。
原来,那面铜镜不是方兴庆从墓穴中挖出的古物,而是他对照一本名为《青铜器》的图谱,自己仿制出来的。
这种几乎以假乱真的技艺,让洛阳警方舌桥不下。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也没有关于“仿古制品”的规定,加之方兴庆并没有欺诈的意图,自然不能够因为单纯的铸造就将他送入牢中。
而如今,仿古青铜器已成为烟云涧的支柱产业,有1/3的村民都在从事仿古青铜器的生产,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对该产业的扶持。
但这种需要精湛技艺、时间耐性的活儿,究竟是如何在这个小村落里生长起来的呢?
时间还是回到上世纪,在年前后,烟云涧就有村民开始在自己家中秘密进行仿古青铜器的制作了,只不过当时所采用的技艺还比较古老,主要的产品也只有青铜镜和小尊佛像。
到了80年代,烟云涧才开始逐步扩大锻造仿古青铜器的规模。
那会儿按照当地的民俗,农村结婚要用到铜镜,能找到的铜镜都用上了,无奈还是供不应求。实在没办法了,大伙就开始自发地去做。一做后才发现,这东西还挺有市场,加上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村里收购老古董,村户们想着,这样也能挣点钱,至少干这行总该比种地强,就更铆足了劲朝这里头钻。
于是,学习这项技艺的当地人越来越多,烟云涧的青铜器制作也日渐走出一家一户的狭窄范围,出现了一些专门产制仿古工艺品的小作坊。
年的时候,烟云涧更是直接成立了仿古实验厂,引进一系列专业的电动工具。这时候的村民们不再兀自单干,而是凑到一起开始进行联合生产。加之改革开放后,经济被盘活,兴起阵阵收藏热,村里的市场也逐渐向外拓宽,烟云涧青铜器生产的规模就这样慢慢壮大了起来。
据村里的老人说,也大约是那段时间,当时中国的文物出口泛滥,高达一千多件文物被送出国门,国际上都惊叹了。后来一查,全是河南产的,烟云涧因此也不断有人被请去公安部门接受调查,说是涉嫌盗墓了。
但被抓去的那些人却说:“你要这,我家一筐一车都有!”
公安来一看,还真是做了好多。如此大量的供产,又怎么会是盗墓所得呢?最后也就把抓来的人都放回去,任由他们自己倒腾了。
但除了市场有需求这个缘由外,烟云涧的仿古业能发展至如此繁盛的程度,也离不开此地深埋的历史根源。
早在多年前,烟云涧就已经开始仿制青铜器,根据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馆长方长站的家谱显示,明清时期,村里就有了仿制青铜器的记载,只是当时还不具备产业概念,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青铜器锻造仅仅被当作是一种祖传的手艺去承袭。
到方长站这一辈,已经是第16代了。
也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土壤和地根,青铜器仿制业才能够在烟云涧复苏抽枝。
不过,尽管有了市场和门路,烟云涧青铜器的外销历程也不是一直顺畅。
“最早发财的是二道贩子,一个铜镜我们卖一两百元,他敢卖一两千元。”
最初那会儿,消息还不如现今这般流通,像方长站这样的手艺人只能背着铜镜到处去转,运气好了能卖出去,但也赚不到几个钱。可这却被倒转贩子发现了商机,他们时不时也跑来村里收购那些滞销的青铜器。
开始的时候,村里人还以为找到了挣钱的好出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原来贩子们是把仿品充真、倒卖赚差价去了。
这些赚差价、牟暴利的事一多,自然也让烟云涧蒙了冤,不少人都因为这个把烟云涧当成了投机取巧、专造“假古董”的重灾区。
但这倒也侧面映证了,烟云涧青铜器产出的质量之高。
“他跟人家再三辩解,说我这是仿古工艺,我这个是工艺品,不是文物。人家说,你这里面这个红斑绿绣我们都看到了,这就是文物,拦住不让走。”
比如年,就在上海举办第41届世界博览会期间,警方在开往上海的高速路出口拦下了一辆来自河南的货车。打开车舱的一瞬间,他们被吓了一跳——酒堆里面竟然有一件青铜器!
警方当即怀疑,这是盗墓所得的古物,毕竟对于青铜器的所属,国家一直有着极为严格的把控。这可把被拦下的人急坏了,他赶忙解释道:这哪里是古代的青铜器,这只是一件现代的仿品。
可没有确凿的证据,单凭这种说辞也无法让警方信服。
无奈之下,青铜器的主人只好联系了上海世博会,事情这才云开见日。原来,这辆车是河南一家酒业公司要运往上海世博会的,那件青铜器则是作为工艺品赠出的礼物。
而这件被查获的青铜器,正是出自河南省洛阳市的烟云涧。
现如今,烟云涧已经能够靠着自己去发掘商单,甚至远销国外,不少人也慕名而来购买。但村民们仍秉持着质朴的买卖观,即使烟云涧仿制青铜器的规模已经达到“家里不出三代必有人从事”的程度,方长站仍表示:
其实“挣的还是一点工钱”、“大部分按利润5%到10%的价格卖给批发商,批发商怎么卖、卖给谁我就不知道了。说我们造假,卖假古董,真是有嘴说不清。”
目前,烟云涧的产品主要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仿古青铜器、人物造型和工艺品三大系列多个品种。年,烟云涧的青铜器制作技艺还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烟涧造”似乎已经成为青铜器仿制精品的代名词,而烟云涧的制作工艺又为何如此精湛?这些高仿青铜器又是以什么作为参考的?
原来,一直以来,烟云涧的村民们锻造青铜器所主要采用的手法都是传统的失蜡法。
这种方法首先要通过电来将石蜡融化,再将融化过的蜡液倒入硅胶模具之中,反复多次后,将石蜡液摇晃均匀以保证蜡可以附在模具之上。再经过晾干,最终形成蜡模。
而在蜡模做好后,则要先将石膏灌进容器,再将蜡模放入容器之中,等石膏凝固完毕一起置入炕里炭烧,等到石膏里的蜡也蒸发完、经过几日晾晒后,才能向石膏里灌入铜水。
随后,再经过打磨抛光、做旧等一系列工艺流程,一件精致的仿古青铜器才算完美出炉。
其中,最为关键、也是烟云涧村民绝不外传的一道工序便是——做旧。
因为真正的青铜器深埋地下,经过长时间的锈蚀必然会存留痕迹,同时它也并非只有单一的锈迹,有些地方甚至是十分光滑的。加之共葬的丝织品等等附着其上,青铜器真品所透露出的色彩其实是十分丰富的。
那么,想要还原最贴合真实状态的青铜器仿品,则不仅仅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46.html